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武大赏樱票价翻番 这是不是钱的事儿?

发表于2013-03-14

草长莺飞三月天,樱花红陌上、杨柳绿池边。以樱花闻名的武汉大学却头疼了,因为每年此时都会有大量游客涌入校园,形成“赏樱潮”,甚至严重影响正常、科研秩序。为此,自13日起武汉大学按每人次20元标准收费,票价比去年翻了一番、(北京晨报 3月13日)

赵查理:花钱看樱花,其实没挨宰

武汉大学赏樱花的门票翻了一番,让公众和舆论心理上有挨宰的感觉,甚至认为将公共资源商业化。其实,武汉大学为了维护学生和教职工的利益,利用经济控制进入校园的游客人数,并不是最坏的选择。如果不控制“赏樱潮”,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大家抢着看樱花,却都看不成赏心悦目的樱花,还扰乱了的正常秩序。

实际上,武汉大学赏樱花的门票挺厚道的,比如公众指责的翻一番,虽然看上去对比强烈,但这只是从相对的角度说的。如果对比绝对金额,你会发现门票只不过是从10元涨到20元,只贵了区区10元钱。在物价高到1元钱甚至买不到俩馒头的时代,这样的门票价格其实真的挺厚道。

而且,批评武汉大学商业化的人当中,有时间去珞珈山赏樱花的人屈指可数。那些愿意去赏樱花的游客,是不会被贵了10元的票价挡住的,这才是武汉大学应考虑的问题。换言之,翻一番的价格不足以挡住蜂拥而至的游客,因为与消费水平相比,票价过于低了。别忘了,如今有座山有湖水的景区动辄就收几百元门票。

纸上舆论和逼仄现实形成戏剧性的冲突,甚至出现思维悖论。武汉大学以及满山樱花,理论上属于公共资源,理应允许全民共享,因此不应该收门票。但多年的赏樱习俗已经影响了武汉大学,他们的权利时常被漠视——根源在于,人人都想沾公共资源的光,却不知道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进行“利益均沾”。

以武汉大学的樱花为例,它的开放是有前提条件的,应当遵循就近原则:居民,包括教师、学生、教工等人的权利应当得到优先保障,没有他们平日的付出,也就没有此时盛开的樱花。公众赏樱花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,不能自己赏心悦目后让居民为维护樱花和满地垃圾埋单。

武汉大学收取并不算贵的20元门票,让校外游客有了进校园赏樱花的权利,还部分弥补了学生和教职工的权利,在二者之间形成了基本平衡。但这只是权宜之计,若想彻底解决“赏樱潮”带来的困扰,恐怕还得想其他更有效的办法。

渝西锋光: 武大“赏樱门票”并非真正关注焦点

武汉大学是不是利用“赏樱门票”,来捞取所谓“油水”?本人认为其大可未必。尽管游客高峰时期最多曾有20万人进入校园观赏樱花,但堂堂武汉大学,应该不会过分在意门票收入这点“蝇头小利”。更何况,最近亦有媒体报道,在樱花开放期间,武汉大学不仅将向社会各界和中生提供赠票2万张,另外还对校友、65岁以上老人、军人、残疾人等实施免票。也就是说,武汉大学的“赏樱门票”及其,根本目的就不是钱的事。

对进入校园的赏樱游客进行卖票收费,个人认为武汉大学的举措值得支持。武汉大学的樱花之所以成为一景,长久的历史积淀是一方面,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有大学对校园环境的营造与培育;既然大量游客进入校园会对带来影响,适当卖票收费可以增加继续改善校园环境的投入,也可利用“经济”对游客规模予以适当调控。

只不过,即便卖票收费合情合理,武汉大学的“赏樱门票”、以及今年的翻番,仍须有个听得过去的说法。既然武汉大学的“赏樱门票”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经营行为,本人很想知道的是,门票价格上的10元或20元,是否经过物价部门的核查?如果“赏樱门票”经过了物价部门的审核,而且得到了游客的理解,不要说20元,就是200元也是收得理直气壮;相反,如果这只是武汉大学的单方面行为,恐怕就是2元钱的门票也同样值得商榷!

此外,武汉大学“赏樱门票”的收入去向,理应有个来龙去脉的透明说法。游客进入校园对师生的及生活带来不便,对环境造成压力——所以公众舆论有权要问,“赏樱门票”收入中究竟有多大比例是直接用于针对师生的补偿,或是校园环境的维护改善。

因此,相对武汉大学“赏樱门票”翻番而言,更值得舆论关注的或许是“赏樱门票”收入是否是个“明白账”——每天数以万计的“赏樱门票”,是由师生大众分享了,还是沦为少部分人滥用特权、贪腐挥霍的“小金库”?!

上一页|1|
/1页